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中國電力新聞網記者 趙冉
“新時期電氣化發展呈現出電力供應低碳化、終端用能電氣化、電力服務普適化、能源利用高效化、電力系統智慧化?!?11月19日,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簡稱“中電聯”)主辦的第一屆中國電氣化發展高端論壇指出。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引領下,電氣化將是能源中長期發展的主要方向和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有效途徑。來自電力、煤炭、石油、石化、鋼鐵、建筑、家電等行業的專家共同討論了電氣化發展的進程和未來發展路徑。
新時期電氣化呈現新特征
我國發電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從1985年的23%提高到2020年的46%左右,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從1985年的7%提高到2020年的27%左右。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處于世界前列,人均年用電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一組電氣化發展程度的指標反映出我國電氣化發展水平總體呈現穩步提升的趨勢。
與此同時,另一組數據也在提醒,我國電氣化發展還有很大空間:我國人均年生活用電量775.8千瓦時,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約100千瓦時;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33.9%,與美國相當,低于法國、巴西、德國等國;單位發電量二氧化碳排放強度565克/千瓦時,在主要國家中處于偏高水平;我國單位GDP電耗823千瓦時/萬元,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明顯差距,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8倍。
“中國電氣化發展總體處于中期中級階段,電氣化進程持續向前推進?!闭搲?,中電聯發布的《中國電氣化年度發展報告2021》給出了這樣的判斷。
2016年國家能源局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八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推進電能替代的指導意見》以來,我國在居民采暖、工農業生產制造、交通運輸等諸多領域采取以電代煤、以電代油、農村電氣化等多種方式推進電能替代工作,“十三五”時期累計完成替代電量8241億千瓦時,替代電量已經成為新增用電量的主體。
2017年國家能源局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委聯合印發《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1年)》以來,北方地區清潔電采暖覆蓋率明顯提升,截至2020年底,我國北方農村地區實施“煤改電”清潔取暖戶數達到1063萬戶,重點地區的農村清潔取暖率達到71%。
“電氣化水平是現代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實現‘雙碳’目標的必然選擇?!敝须娐擖h委書記、常務副理事長楊昆指出,電氣化的內涵隨著時代發展,呈現新的發展特征。
與傳統電氣化相比,新時期電氣化在供應側,更加強調電力供應結構向綠色低碳轉變,更多開發利用非化石能源,從源頭上實現清潔能源電力化、電力供應低碳化。在消費側,更加強調提高能源電力利用效率,降低電力消費強度。在可持續發展層面,更加強調電力服務的普適普惠、可獲得、城鄉均等化,更加突出市場對資源優化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更加注重源網荷儲一體化、多能互補發展,提高電力系統數字化、智慧化水平,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電力需求。
電氣化存在較大發展空間
“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體量大,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時間短,任務重,需要大力推動能源電力綠色低碳發展。提升全社會電氣化水平將有力推動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大幅提升綜合能效水平,助力產業鏈轉型升級,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作出積極貢獻?!敝须娐撾娏Πl展研究院院長張天光在發言中指出。
與會專家認為,電氣化發展與一個國家的資源稟賦、產業經濟、能源電力結構、創新能力與市場機制等發展要素密切相關并相互作用。
據介紹,我國工業用電占工業終端用能比重與整體電氣化率基本一致,但是鋼鐵、建材、化工、有色四個工業領域重點碳排放行業,僅有色行業電氣化率高于全國水平。如中國鋼鐵工業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約10%,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3.9%,電氣化總體仍存在較大發展空間。
“應因地制宜有序推動電爐鋼發展?!币苯鸸I規劃研究院黨委書記、總工程師李新創表示,電爐短流程煉鋼發展是現階段鋼鐵低碳轉型的最有效手段,應統籌多因素合理有序推進我國鋼鐵工業電氣化發展。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在電力系統中的滲透率不斷提高,但是終端用能電能所占比例提升的速度要低很多。如果各行業終端用能無法電氣化,意味著不能利用電網的低碳電力,還需要大量依賴化石能源的使用,不利于碳達峰和碳中和?!泵绹鴦趥愃共死麌覍嶒炇铱茖W家馮威強調,“終端用能電氣化率必須‘趕上’電網可再生能源滲透率?!?
除了工業的電氣化,與會專家認為,建筑行業電氣化比例和可再生能源替代率最高,潛力最大;交通部門電氣化比例也有待提高。工業、交通、建筑等終端用能領域,排除無法脫碳的部分(化石能源作為原料等),總體化石能源深度脫碳空間可達20.87億噸標煤。
張天光分析認為,在電氣化加速情景下,2025年、2030年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分別將提高到31.6%、35.7%;2060年,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將提高到66.4%。
“我國電氣化進程預計‘十四五’期間穩步向前推進,中長期看,我國電氣化進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將逐步縮小?!彼榻B說,應優化實施路徑,加強科技創新,完善體制機制,推動全社會電氣化水平持續提升。構建多元化清潔電力供應體系,深入推進工業、建筑、交通電能替代,把節電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全領域,提升電力需求響應能力。同時,加快推動綠色低碳電力科技創新,完善電價形成機制,研究構建新能源利用成本傳導機制,完善電力綠色低碳發展財稅投融資政策,促進電力市場、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與用能權交易市場協調發展。
“電能替代發展必須破解技術、經濟、機制和理念等方面的制約,以技術進步推動變革,科學實現經濟最優,改革優化政策機制,重塑全民節能意識,實現終端用能清潔化、低碳化,持續推進電能高質量替代?!敝须娐撾娔芴娲謺L、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繼業指出。
“展望未來,從電力消費側和電力供應側協同推進電氣化進程,積極實施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持續提升工業、建筑、交通部門電氣化水平,不斷探索智慧用電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讓越來越多的人享用綠色能源,助力我國邁入資源可持續、經濟可承受的能源消費新時代,是未來我們每個能源工作者的使命?!迸c會專家表示。
上一條:中能觀察丨加速構建新型電力系統 重塑能源體系 下一條:我國首臺7兆瓦國產化海上風機完成吊裝 |
返回列表 |